我们在做产品创新规划时,总会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信息,比如寻找用户痛点、用户调研需求、旁人的意见,先做加法再做减法,想要做出一款好的产品,但想法很美好,实施起来却很艰难,光是时间和人力的限制就让企业分身乏术,还有条件不足和采集信息较少都成为了一大阻碍,因此在做产品创新时不仅需要规划能力,还可以通过“标签+场景”加上“心理+场景”的方法。
通常在产品规划前期,企业早已找到定位和聚焦到用户的痛点,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并打造产品的核心功能和卖点。例如天气app的核心功能就在于预报天气和报道天气,在明确核心功能后企业还需要规划其它辅助功能以增加用户粘性,推动用户的转化率,这时企业就要开始做“竞品分析”直接模仿竞争对手拥有的功能或强行认为用户需要某个功能,但实际上用户压根不需要,当然模仿竞争对手这个方法虽然是有点用,但毕竟你是后来者,万一给用户感觉你只是个喜欢抄袭的主儿,那对品牌还是有些影响的。所以我们在考虑核心功能外的辅助功能就可以利用“标签+场景”、“心理+场景”的思考方式,让自身的产品更有逻辑性和依据。那么什么叫做“标签+场景”和“心理+场景”
标签+场景是通过我们对用户的基本认知后进行的场景化思考,思考用户在某个场景下会需要哪些功能。就想某个减肥app针对需要减肥的用户,首先分析出用户的设计和行为标签,根据用户“减肥时”这个场景来逐一思考是否有新的功能点。例如用户减肥时肯定是想吃一些小零食之类的,那可以考虑在app里面建立一个商城里面可以有一些低卡路里的零食,再考虑到女生特殊时期,那可以增加记录大姨妈日期的功能,而且用户在减肥时,肯定是要运动的,在运动的场景中设置打卡的功能和分享减肥心得,甚至可以组队减肥。通过这些方式产品功能点,做加法后将产品功能进行罗列。
心理+场景的方法就是通过研究用户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然后针对每个用户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过程如下:用户+特定场景=用户心理,还有心理状态下对应的功能。
例如,天气app,以报道天气为核心功能,但用户得知明天的天气会下雨后,他们就会产生以下心理活动,这雨会下多久?那我明天该穿什么衣服?衣服会不会不干?要不要出门呢?待在家该做什么?那我们针对用户想要知道下雨会持续多长时间这点设置天晴提示,针对衣服搭配问题,可以推送搭配衣服的活动推送,针对衣服是否会干还可以推出烘干服务,根据是否出门这点可以将出门的空气质量如何告诉用户,至于在家适合做什么,可以进行活动推送,就像购物或玩游戏社交app都可以。通过
以上方法思考产品的功能后,不断的做加法,再根据市场增长率、用户满意度和执行难度将功能进行筛选和排序。
完成“标签+场景”,“心理+场景”这两个步骤后,肯定可以归纳出不同数量的功能点,后续再针对功能对用户进行调养和筛选,并进行产品规划的其它行为。
在我们对产品进行创新时,必须拥有自身对产品功能规划的思路和方法论,否则很容易被陷入迷茫,另外我们还需要及时收集到用户最新的需求,再根据“标签+场景”、“心理+场景”,这两个方法去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心理状态。除了适当的加法更重要的是后期的减法,保持简单、快捷且方便才能得到用户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