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企业集中上市,难掩利润暴跌窘境
2016-03-25 09:57:15 1167浏览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从兴起到狂飙突进的变迁,快递行业也被带动着迎来爆发式增长,整体交易量逐年递增。进入2016年,申通、圆通、顺丰等快递企业密集筹划上市,

随着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从兴起到狂飙突进的变迁,快递行业也被带动着迎来爆发式增长,整体交易量逐年递增。进入2016年,申通、圆通、顺丰等快递企业密集筹划上市,快递行业开始进入资本追逐阶段。

日前,圆通速递壳上市的方案终于公布。根据大杨创世发布的重组预案,该公司拟将全部资产与负债出售予圆通速递的控股股东蛟龙集团和云锋新创,后者以现金方式支付对价,交易作价为12.34亿元;同时通过非公开发行22.67亿股,作价175亿元收购圆通速递100%股权。

本次交易实施后,圆通速递的实际控制人喻会蛟、张小娟夫妇将成为大杨创世的实际控制人。在交易完成后,圆通速递将走完其借壳上市的道路。

圆通抢先借壳,快递企业密集谋求上市

实际上,圆通并不是国内第一家借壳上市的快递企业,早在2015年12月,国内另一快递业巨头申通拟借壳A股公司艾迪西上市的方案已被公布。公开资料显示,艾迪西拟置出合法拥有的全部资产、负债,置入申通快递100%股权,作价169亿元。本次交易实施后,申通快递实际控制人陈德军、陈小英将成为艾迪西新的实际控制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若申通与圆通的资本运作顺利进行,两家企业都将成功登陆国内A股市场。目前,正是双方角逐“快递第一股”的关键时刻。

而除了申通与圆通上市意图明显之外,顺丰、天天快递、韵达速递、全峰快递、中通等快递企业也都纷纷发布,或者传出谋划上市的消息。

今年2月20日,顺丰拟筹备A股上市的公告被正式曝光。根据公告内容,顺丰拟在国内证券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并上市,目前正在接受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的辅导。

2月25日,天天快递宣布完成超过6亿元的A轮融资,主投方为中金前海发展(深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天天快递董事长张鸿涛表示,计划在今明两年内上市,并视发展需要决定是否在上市前进行B轮融资。

2月28日,韵达速递宣布与复星集团、中国平安、招商银行、东方富海、云晖投资等金融与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不过,暂时还未透露具体合作细节和金额,以及由此可能推进的上市计划。

此外,全峰快递早已准备好今年上半年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兴业证券正在代为筹备相关工作。而据报道,中通快递也计划在美国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或2017年初进行IPO,融资规模在10-20亿美元。

繁荣发展背后,快递行业难掩窘境

目前来看,快递行业发展之路几乎是一片繁荣,融资、上市者日益增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行业依旧面临着若干窘境。

1、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利润暴跌

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快递行业也不可避免受到冲击。根据国家邮政发布的预测数据,今年中国快递行业业务量将完成275亿件,虽然业务规模同比增长34%,但增速低于2015年48%,并终结了此前连续四年保持超50%增长的纪录。

与此同时,由于快递公司之间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纷纷通过降价、甚至恶性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吸引用户,最终导致行业利润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快递企业呈现出微利、无利,甚至是亏损的趋势。有报道称,2015年快递公司每件业务的利润可能低于0.5元,目前快递行业平均利润率已降至3%-5%,或者更低。

2、家族式企业难以建立管理体制

提及快递业,桐庐可谓是发源地,被人熟知的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快递企业都是从桐庐走出来的。因此坊间曾戏称:中国的快递企业几乎都是“一家人”。

据悉,申通、圆通等快递公司的实际掌控人,有的是兄妹,有的是同学,有的还是夫妻关系;甚至不同的快递公司领导层之间也互有关联,共同构成了“桐庐帮”。其中,申通快递的实际控制人为陈德军、陈小英两兄妹,而陈小英持有天天快递49%的股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管理模式看,家族式企业能够在做高层决策时更有效率,毕竟一家人的立场和出发点比较容易保持一致。但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极容易出现高层领导权责不明、任人唯亲、管理混乱等现象,很难建立比较规范有效的管理体制,对公司的整体管理增加一定难度。

3、加盟制模式弊端凸显,投诉率快速攀升

当前,国内快递行业以民营企业为主,除了国有的邮政EMS和顺丰、德邦等少数公司是直营外,其余大部分民营快递企业均是采用加盟模式。

但是,快递加盟模式的弊端正日益凸显。这一模式之下,加盟商往往各自为政,企业对加盟商的管理松散、快递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投诉率快速攀升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2015年全年快递业务消费者投诉情况为例,根据中消协发布的数据,2015年消费者向全国消协组织提出快递服务投诉13240件,同比增长62.37%;投诉量在全国十三大类服务行业中居第五位,占消协全年受理投诉总量的2.7%,投诉增长率居第一位。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