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照的烦恼正困扰着第三方支付公司,特别是首批已经到期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据悉,原本应于5月2日前进行续牌的首批2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由于迟迟未等到央行续牌,陷入“无证经营”的尴尬境地。
昨天,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部分公司获得牌照后一直未开展实际性业务,以及过去几年第三方支付行业各类乱象频发是此次续牌未能按期进行的主要原因。“监管有意要对这个行业进行整顿,而对于首批企业的态度对后面具有参照意义,因此较为谨慎。”一位接近监管的第三方支付人士昨天对记者表示。除了来自续牌的压力外,在整顿期,央行切断第三方直连通道,推行分类评级等行为都让业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行业监管压力。华东一家第三方支付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为了隔绝风险,公司已经开始限制部分“高危”业务,例如自今年以来,已经停止接入P 2P公司。
监管不断收紧
“5月之前,我们收到的风声还是积极的,但现在好像不太确定了”,上海一家较大型第三方支付市场负责人昨天对记者表示,该公司对于拿到牌照还比较有信心,但对于什么时候能够拿到,则感觉不太确定。
对于为何监管到期不续牌,一位与监管部门有所沟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与监管部门对于该行业的监管在不断收紧有一定关系。
事实上,这种监管的收紧在行业内早有体现。据统计,央行自2011年至今先后数批发放了共计27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不过,从2015年3月广物电子商务公司获得牌照后,尚未新增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不仅如此,央行对已持牌支付机构的违规行为亦是“零容忍”。此前,已经有上海畅购、浙江易士和广东益民旅游休闲三家支付机构因违规被央行吊销了牌照。
支付许可证续牌时,人行势必会审查过往经营的合规情况,如果此前曾有过不良记录,被人行责令整改的,此次续牌有可能评级较低,可经营支付业务范围缩窄,“特别是有两次以上不良记录的,遇到的麻烦会更多”。事实上,作为首批27家公司老牌公司中,多家曾因为套码、直连等问题遭遇过监管点名批评,已经进行过一轮整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室主任曾刚认为,今年以来,无论是指导意见征求稿的发布,还是两家公司相继被注销支付牌照,都已透露出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严厉整顿。到了这个阶段,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已经面临着市场洗牌、监管洗牌两方面的压力,整个行业正处于发展的重要节点。
“关键节点上,哪些公司提前做好布局将显示出生存能力。”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表示,单一支付的业务模式已经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立足点,从首批公司的发展路径看,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汇付天下、拉卡拉等等老牌型支付机构,产生利润的业务,已经不局限在支付。另外,通过支付衍生出更多的业务板块,这类公司相对而言,抗风险能力会好点。而中小型第三方支付公司将受到更大挑战。
直连将挤压利润空间
“切断直连是现在最大的麻烦,而分类评级则是现在各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最担忧的事情。”华东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出不乐观情绪。
据悉,被第三方支付公司看作重大监管威力的切断直连模式源自央行等部委4月14日印发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
“不仅断了一部分的利润,一旦直连的模式被完全切断,不少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模式也将发生大的调整,杀伤力比较大。”前述华东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在切断直连模式需要面临整改的同时,更加迫切摆在各家第三方支付公司面前的是分类评级工作。4月中旬,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要求以支付机构的合规经营情况、风险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础,按照上述文件要求进行评价和确定支付机构的类别、级次。支付机构分类评级指标包括了监管指标和自律管理指标。
其中,监管指标包括客户备付金管理、合规与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系统安全性、反洗钱措施、持续发展能力6项,并将支付机构分为A、B、C、D、E共5类11级。
“现在材料都交上去了,等待评级结果。”上海一家大型第三方支付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需要上交的材料量非常大,时间也比较赶。“我们非常重视,但是心理没底。”一家中小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老牌的P 2P公司可能会争取到较好的评级,但中小型P 2P公司压力不小。而其重视的原因在于评级分类的结果将影响监管力度。《办法》也透露了差异化和针对性监管的监管思路,指出对C类机构,除日常监管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监管措施,一是限期整改所存在的问题;二是监管谈话,每半年至少约谈其董事长或总经理一次;三是风险提示;四是每年视情况开展全面检查一次,至少涵盖C类C级机构。
而D类机构除了限期整改、监管谈话、风险提示、年检外,还可以责令其停止办理部分或全部支付业务;至于E类机构,除可采取对D类机构的监管措施外,对限期未整改到位的,依法注销《支付业务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