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山车形容O2O汽车后市场,并不为过。从2014年的迅速崛起,到2016年的纷纷倒闭。资本寒冬的席卷下,被人看好的O2O进入“洗牌时段”。面对万亿市场,仅靠上门服务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与体验,而实体店的重回热点,也似乎为O2O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汽车O2O集体“阵亡”
对于不少从事汽车后市场O2O服务的企业来说,2016年,并不是一个丰收年。
近日,在汽车后市场O2O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博湃养车对外宣告,将停止服务。这个曾经一度发展成为汽车后市场O2O领域最大规模的企业,在两年的发展喧嚣后,悄然离开了市场。
2014年11月成立以来,博湃养车依靠低于市场价约一半的价格冲击市场,并很快赢得资本的青睐。2014年11月,该公司获得创新工场的千万元A轮融资,2015年4月宣布完成B轮1800万美元融资。“2016年底覆盖100个城市,招聘1万名技师曾是博湃在B轮后对未来发展的憧憬。然而仅到2016年初,该公司就爆出其资金链断裂,全面停止各项业务的消息。
汽车后市场O2O领域,曾被人看做是移动互联时代的蓝海地带。2015年《中国汽车后市场养护类电商行业白皮书》显示,从2014年起,资本对于汽车后市场养护行业的热情急剧升温,在汽车后市场养护行业资本投资达到65亿元人民币,其中单笔投资金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占比达39.3%。
来得辉煌,去得黯然,这已成为包括博湃养车在内的众多汽车后市场O2O领域今年的特写。云洗车、滴答洗车、车8……2015年下半年至今,国内O2O汽车后市场不断传出关门消息,其中不乏曾经在市场上被人长期看好的“潜力股”,汽车后市场特别是养车领域的O2O企业,正在进入自我的“清洗时代”。
热钱涌入助推行业膨胀
“这一次没有福利,没有促销,没有赠送。”
博湃养车最后的离别语中,不难看出整个汽车后市场O2O生存的方式。以福利、促销、赠送为卖点,是该市场迅速扩容的主要原因,而如今,也同样成为其压垮身上最后一根稻草的重负。
何以如此?因为钱太多。事实上,汽车后市场规模之大,确实令人心动。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汽车后市场规模已达到近8000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0%,而到2018年,这个数字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如此大的空间,且不论腾讯这样的巨头,就连金固股份等上市公司,也都纷纷布局O2O汽车后市场。资本的热推,让汽车后市场O2O快速膨胀。仅2014年,进入该领域的创业公司就超过百家,而2015年,投资额与项目规模更是继续膨胀,涉及众多细分领域。
“因此钱来得容易,所以花钱不讲方式。要把市场做大,就需要补得比别人多,花钱就越快,就这么变得入不敷出。”一位参与上门项目投资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O2O领域其实都是建立在小区域的盈利模式。综合市场来看,创业型公司多数将目标集中于单一领域,服务频次低、同质化企业多、服务内容大同小异的问题,也随着竞争者的增多逐渐暴露出来,令烧钱变成一种恶性循环。
“热钱的刺激,现在看有点揠苗助长的意思。”邹先生坦言。
“上门到店”真的是救命灵药?
“烧钱”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以及资本对于汽车后市场O2O行业的趋于冷静,让当前绝大多数行业企业开始选择停止补贴。淘汰赛下如何存活?不少机构开始尝试“上门店铺”的求生尝试。
目前如易快修、e保养等品牌皆已开始建设直营店面,对上门服务无法涵盖的业务做补充,并获得小额盈利。而业内人士刘先生则称,做养护类O2O的企业,有相当一部分正在寻求与线下实体连锁的合作,依靠线下支撑保证生存。
“汽车后市场很特殊,仅靠上门是非常不现实的。”郑州宏远维修负责人坦言,回归线下并不是O2O企业的无奈之举,而是新的生存方式。到店服务在短期内仍是汽车服务的主要载体,打破惯有思维并不容易。
上门服务提供了引流渠道,而店面服务则实现了人力、成本配置的集中。也正因此,“上门到店”的模式,似乎正在成为拯救汽车后市场O2O企业的救命稻草。在纬创咨询分析师宏先生看来,这种模式解决了客户需求多样性的问题,同时能够更精准掌握服务和市场需求。但“有的客户‘懒’,有的客户‘闲’,重点不在于采取什么方式,而在于能够给予什么样的客户体验”。
他认为,未来汽车后市场O2O,不是线上或线下的单线竞争,而是商业生态的竞争。同样在“上门店面”模式下,能提供怎么样的服务和什么样的流程标准,才是发展的核心问题。“用户想要的无非是舒适的体验感,谁能提供这样的生态,谁就找到了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