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监管收紧的形势下审慎做好首批支付牌照的续牌,并为今年即将陆续到期的第二批和第三批牌照做好续牌表率,同样也考验着监管层。
自2016年5月2日起,央行首批发放的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已经过期。根据央行有关规定,这批发放于2011年5月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
首批牌照的发放,被认为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法律地位获得明确,也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后几年,央行陆续发放了几轮牌照,截至2015年9月8日,央行共发放支付牌照270张。其中,浙江易士、广东益民和上海畅购的三张牌照因为严重违规而被央行注销。
针对牌照续展问题,央行曾于2015年11月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在《支付业务许可证》期满前6个月向人民银行提出申请续展,人民银行将根据相关要求进行核查,再根据核查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延期。
不过截至6月中旬,并未看到首批27家支付机构获得牌照续展的消息传出。记者登录央行官网查询得知,目前包括支付宝、快钱等在内的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有效截止日期仍显示为2016年5月2日。
近来,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的监管逐步趋紧,有业内人士猜测,支付牌照续展的延期或与监管门槛提高有关。虽然支付牌照的续展是否延期以及延期原因,目前官方并未有明确说法。但从央行续展《通知》不难看出,存在《通知》中规定的11条问题的支付机构,续展申请将被审慎对待。
这意味着,趁此牌照续展之机,获取牌照的门槛将有所提高,针对行业的监管加强也势在必行。
续牌不难监管难
经过5年正规化的发展,目前的第三方支付行业,早已不是“游击队”,而是规模庞大的“正规军”。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到80767亿元,同比增长50.3%。”
而前瞻产业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中指出:“201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04.2%,预计至2018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52.11万亿元。”
从上述数据中不难看出,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数年来成倍增长,发展之迅速有目共睹。不过,在第三方支付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风险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行业的监管问题,央行在第一批牌照发放之前便已有所准备。
2010年6月,央行公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对国内第三方支付行业实施正式监管。在此后几年间,又陆续有一系列政策落地,进一步完善监管规则。2015年7月18日,人民银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6年4月19日,央行下发《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管理办法》;等等。
伴随着政策层面的不断细化深入,监管也已取得成效,截至目前,已经发放牌照的270家支付机构,已有3家因违规而被吊销牌照。另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15年3月广东一家公司获得支付牌照后,央行至今未再新批支付牌照。而一系列监管措施的收紧,也使得分析人士认为,首批27张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续牌延期或与此有关。
“对于到期的这些支付机构后续的业务如何开展,央行作为监管部门肯定会有一定的考核评估,可能涉及一些此前持有牌照的机构的经营范围是否需要调整,以及是否继续让其持牌照等的考虑在内。”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赵锡军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有几年的实践,原来的牌照发放主要还是以非互联网的支付机构为主,而近些年由于互联网支付机构数量和业务种类的发展非常迅速,考虑总体市场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在新的技术、新的平台以及对用户的安全保障等一系列条件下,监管层肯定会有新的考虑,肯定要不断地完善制度和管理,这也有利于市场规范的发展,并且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行业处于整改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第三方支付行业此前出现了一些问题,采取一定的监管措施是必要的,也能够使得行业更健康地发展。
近年来,有关第三方支付行业乱象的争议一直不断,相关监管政策也不断出台。由于最初发放牌照的条件被认为较为宽松,部分机构在获得牌照后,往往不能物尽其用,浪费牌照资源,甚至有企业存在打“擦边球”违规开展业务的情况。
“对于这些情况,主管部门在此次牌照延期的过程中,肯定会依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置,但首先持有牌照的机构要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机构要保护好消费者利益,控制好风险,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赵锡军表示,如果机构存在违规的情况,显然没有资格再从事第三方支付的业务,而机构牌照的使用方式如果违反使用规则,肯定也要面临整改。
赵锡军还指出,今后新进入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机构在牌照申领时,主管部门也会考虑到随着第三方支付种类不断丰富,业务和技术的要求有所差异,不同机构的牌照使用范围会有所变动。因此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管理、牌照持有人所经营业务的管理、到期以后的情况,以及针对在此期间发生的一些问题,也将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监管分类。
“第三方支付行业之前确实暴露出很多问题,不过现在相应的规定有的已经出台,有的则在制定,都将使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更加完善。”互联网专家郭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持有牌照的机构在200多家,牌照数量实际上已经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监管层刚好结合互联网金融问题等一起进行整顿和研究政策。
吕随启同时指出,第三方支付行业里出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一些机构未能做好合规,并想尽一切办法将机构业务的运营游离于监管之外,这也是监管仍需加强的地方之一。
监管与技术同步跟进
自第一批支付牌照发放至今,第三方支付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不单单是支付技术上的不断更迭,最初单一的业务形态也已发生了变化。
包括支付宝、财付通等规模较大的支付机构在内,都在保持原有的支付业务优势的同时,将更加多样的金融服务与消费场景进行结合。而不同业态的形成,也与各第三方支付机构所持牌照的经营范围不同有关。
“总体发展首先是多元化、新技术、新的支付方式以及新的使用场景,包括借助互联网的技术、移动支付技术、跨境技术等等,都会给第三方支付的运行和管理带去便利。”赵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总结第三方支付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他同时也指出,正是这些新的变数,为第三方支付的风险管控等带去了新的要求,这种动态的变化,也需要进一步得到规范和管理,将技术进步和管理合而一体的思考。
“现在有很多问题是基于互联网开发的技术和平台在没有获得官方授权的情况下,在监管之外开展业务,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为一但出现问题,消费者有所损失,却无人承担责任,怎样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也是目前需要更加关注的问题。”赵锡军最后说道。
吕随启亦向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他指出,第三方支付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体趋势也是在向前走。目前整个行业的混乱,与最初对于第三方支付的定义有关,当时第三方支付作为小额支付模式,要弥补的是整个支付体系的不足。
“但现在,有的企业注册业务范围可能是第三方支付业务,但是做的事情又远远不止这些,这部分范围之外的业务往往是导致监管失控的关键点。”吕随启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