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实体店最新阵亡名单
2016-07-20 14:50:18 1609浏览
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

2016年上半年,在单体百货、购物中心以及2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业态中,22家公司共关闭了41家店铺。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15家,大型超市26家,歇业店铺的营业总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被关店铺持续经营时间平均为6.84年,其中,百货与购物中心为8.67年,大型超市为5.96年。

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二线城市关店超过八成;关店原因多种多样。

2016年上半年实体店最新阵亡名单

一、一二线城市关店超八成

按照“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版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分级全榜单”的划分,2016年上半年关闭的41家店铺中,位于一线城市的店铺关闭数超过一半。

其中,一线城市关闭7家,占17.07%,新一线城市关闭15家,占36.59%,一线与新一线两项合计关闭22家,占53.66%。

此外,二线城市关闭11家,26.83%,三线及以下城市关闭8家,占19.51%。可以说,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关闭店铺超过80%。

从百货购物中心业态来看,14家企业共关闭百货和购物中心15家店铺。其中,一线城市3家,占20%,新一线城市7家,占46.67%,一线与新一线两项合计占66.67%。二线城市3家,占20%。三线城市2家,占13.33%。百货与购物中心2016年关店约有87%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

而2016年上半年新店开发统计显示,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发展正在提速。三四线城市购物中心的发展将进一步改变这些城市的商业格局,缺乏业态黏性的商业组合与单体商业将面临新型购物中心的巨大挑战。

从超市业态来看,8家企业共关闭大型超市26家。其中,一线城市4家,占15.38%,新一线城市8家,占30.77%,两项合计占46.15%。二线城市8家,占30.77%。三、四、五线城市6家,占23.08%。大型超市2016年上半年关店约有77%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

二、关店原因多种多样

一般人总认为关店总不好,其实,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结束。早死早投胎,关店是促进商业进化、繁荣与繁华的必然选择。

业内常常把店铺关闭归之于电商、成本、竞争等外部因素,其实,在关店的背后,有着各种各样可以预见或不可以预见的原因。

从百货业态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 物业到期

最典型的是新华百货银川店,物业属于“银川建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新华百货最大的店铺,地下与地上六个楼层计4.6万平方米,该店营业收入占新华百货的二成,利润贡献占四分之一。就是这样一个优质门店,因为合约到期而不得不让出。这是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到期危机”,应该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这样的事情在沃尔玛起步阶段就发生过。那是1945年9月1日,山姆·沃尔顿在接受了两周培训后,开出了第一家加盟店。那一年,他才27岁。这是一家典型的旧式杂货店,50英尺宽,100英尺深,面临大街,位于市中心。有收银机但不是自助式的,店员们坐着等顾客上门。5年时间,他把特许店的年销售额上升到了25万美元,成为六个州中经营业绩最好的一家店。但是,房屋的租赁合同到期了,山姆·沃尔顿只好带着5万美元离开这家店。

2. 业绩不良

有些店从表面看是因为租约到期而关闭,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业绩不良。如开业已经20年百盛重庆大坪店,曾是重庆外资百货第一店,是最早在中国经营时尚百货的外资品牌。关店不仅因为租约到期,更是因为经营业绩达不到预期要求。再如天虹商场深圳深南君尚百货,这个具有很多“天虹情结”的商场,2014年6月19日隆重开业以后不到两年就宣布关闭。天虹商场财报显示:该店在2015年度亏损达到了1613万元。

业绩不良是多因一果,而且存在地区差异。如百盛西安店的关闭,与当地网购消费习惯的养成不无关联。西安市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显示,该市近八成受访市民有网购经历,五成以上网购用户因网购减少了外出购物次数,“网购”已渐成西安市民主要购物方式。也有报道称,2016年1至4月,西安百货零售业销售额下降3.8%。

还有像广州友谊商店南宁店,一方面租期快到10年,但主要是因业绩不佳而关闭。再有西单商场十里堡店,是西单归京首店,但面对华堂商场的竞争,西单在2010年开业当年就就亏损3380万元,最终因业绩不佳而关店。

3. 转型撤退

有些购物中心调整经营定位与发展方向,实施“去百货”战略,使得有些在购物中心的百货公司被迫撤离,如来雅百货,由于其所在的泉州购物中心加速“去百货化”导致其不得不撤离。

对传统尤其是国有控股的百货而言,去品牌与强品牌同样重要,撤退也是一种战略。NOVO百货继2015年在上海撤离后,今年在重庆也关闭了最后一家店铺,他们引以为傲的“买手制、自营模式”在中国百货市场遇到了挫折。这个例子进一步提醒业界,百货转型并不是简单的招商制还是买手制的问题。不管模式如何,关键是商品与服务要迎合时代需求,否则都有可能是瞎折腾。

喜乐地购物中心也是一再转型未获成功的例子,最初是长沙出版物交易中心,后来是喜乐地卡通公园,还有创意产业园,到喜乐地购物中心,2016年3月不得不闭店改造,9年时间,4次变身,横跨四个领域。

再如成都华联商厦的关闭,不仅因为业绩不佳,更是因为其母公司大通燃气调整了发展战略,不再坚持“零售商业持续稳定经营”的战略目标,计划逐步关闭旗下的零售业务。

随着资本加速跨行业的渗透,此类由战略调整、业态调整、思路调整而引发的关店情况会更频繁。此外还包括:物业条件不符合要求,如金鹰商贸;物业情况复杂,如成都摩尔百货;定位不准,如长春桂林路哈韩百货、南京八百伴商场等。

从2016年上半年的关店情况来看,有三点动向值得关注。

1、百货业的转型道路是多样化的,并不是自采自营一条路,自采自营做不好,也照样会挂掉。所以,这不是转型的关键,重点应做好店铺的定位,消费需求分析,以及相应的商品、服务与传播配合。

2、坚守与撤离都是值得称赞的策略,但如果没有能力坚守,那还不如主动撤离,让好位置来经营更好的品牌,实现更大的价值。所以要实施“强品牌”与“去品牌”相结合的战略。

3、如果一个公司集中在一个区域关店,那可能真的摊上什么事儿了。如沃尔玛2016年上半年在大陆关店10家,安徽关店6家,山东关店3家,其中安徽合肥就关闭了两家。这些店的平均延续时间仅为5.3年。

总之,消费者将不再光顾无感、无尊、无趣的商店,无感是没有特色,无尊是缺乏人性化,无趣是不能打动顾客的诉求点。传统店铺通过改造而复兴,成为商业新地标,也会冲击“三无”商店。

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消费大众越来越不喜欢逛商店,尤其是百货商店,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一种劳命伤财、极度奢侈的消费行为。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当人们既开心又有闲暇时间,就需要有个去处可以吃一点好吃的,买一点称心的,玩一玩好玩的,但不能太远,人不能折腾得太累,并且要有点情调。

符合这些条件的,不一定是几十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中心,也不是远离城市的奥特莱斯,而应该是就近的、方便到达的。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