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银行的手机银行或网上银行逐步实行跨行转账免费的背景下,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却不再打“免费牌”,在今年先后宣布对提现服务收费。这是否会影响到第三方支付行业的格局,行业的未来又将如何呈现?
1、第三方支付进入付费时代
支付宝日前对外发布公告称,因综合经营成本上升,为持续向用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自2016年10月12日起,支付宝将对个人用户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个人用户每人累计享有2万元基础免费提现额度。
公告中所指的提现,是用户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把资金转到银行卡的行为。除了提现,使用支付宝进行消费、理财、购买保险、手机充值、水电煤缴费、挂号、缴纳交通罚款、使用手机支付宝转账到支付宝账户、还款等服务不受任何影响,用户免费使用的同时,还可获得蚂蚁积分,用完免费额度后,用户累积的蚂蚁积分可用于兑换免费提现额度。据悉,目前兑换比例为1个蚂蚁积分兑换1块钱的免费提现额度,上不封顶。
对比今年3月微信对用户提现的标准,与支付宝相同,手续费均为0.1%,最低服务费也是每笔至少0.1元。但微信的免费额度为1000元,同样是终身累计额度。
不过,除了支付宝和微信之外,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如百度钱包、苏宁易付宝、通联支付等都表示“提现不收费”。
根据易观公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在第三方支付移动市场交易份额中,支付宝占比63.41%,微信支付及手Q等腾讯系支付工具占比23.03%,二者总份额占比超过80%。支付宝和微信的确成为众多消费者线上、线下最常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而两者对提现收费的理由都为“成本过高”,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到银行,银行都会收取相应手续费。马化腾曾表示,转账的手续费大约在千分之一左右,这是第三方支付一项很大的成本。
按照市占率和成本计算,在宣布提现收费后,支付宝要承担的手续费是微信的数十倍。
易观智库金融行业中心研究总监马韬指出,互联网的免费实际上是有人替用户买单。包括支付宝、微信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一直在为用户承担相应的成本。数以亿计的用户规模决定了这个成本非常巨大。平台免费服务在初期能为平台迎来客户,但在客户及交易体量大到一定程度后,巨大交易成本实际推高了平台运营成本。之所以中小型支付平台仍不收费,是因为其交易体量较小,手续费支出尚未形成压力。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分析,从微信到支付宝,成本的考量是实施收费策略的主要原因,与二者巨大的体量有关。其他支付企业体量小,涉及的费用支出也小,基于客户体验等方面考虑,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
“从全球来看,美国VISA等支付企业的盈利并不是问题,而且整个行业维持较高的盈利水平,但中国的支付行业是微利。利润较低必然导致人才流失、研发投入成本收缩,从而无法提供持续优质的服务。”第四方聚合支付平台Ping++创始人兼CEO金亦冶表示,“与美国市场不同,中国的特殊原因在于,经营者普遍采用免费战略模式,低价的恶性竞争手段也造成行业普遍的获客成本奇高。但同时,中国也创造出特殊的盈利模式:通过高利润业务补贴、补养低利润业务。支付宝本身并不盈利,但可通过电商等高利润业务盈利,支付充当了入口的功能。”
不过,对用户而言,使用支付宝更多是用于各种消费、理财、缴费、还信用卡、手机充值等,相对而言,用到提现的机会不多。马韬认为,对超出免费额度的提现收费,对大多数用户的实际影响不大。
2、行业并购整合加速
从国内第三方支付巨头纷纷取消提现手续费免费可以看出,目前支付行业普遍处于银行渠道成本过高,而第三方支付渠道普遍处于烧钱状态。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表示,互联网金融市场,银行等传统机构还是绕不开的,渠道收入风险小,银行风控成本最低,所以这成为银行营收的重要依赖之一,所以银行的渠道成本倒逼第三方机构进行收费,毕竟之前第三方都属于渠道烧钱,成本非常高。
“传统收单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于手续费。一直以来,收单行业遵循的银行卡收单业务721(刷卡手续费按照发卡银行、收单机构、银联7∶2∶1的比例分成)利益分配的规则,第三方收单机构提取两成即为收入。”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意味着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利润十分微薄。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层面开始趋严,传统的收单业务也遭遇严厉整顿。从近期央行两次续展情况来看,首批获得第三方支付许可证的27家非金融机构已全部通过续展。而自2011年5月以来,央行先后发出8批共270张支付牌照,但有三家机构因严重违规被注销支付牌照(其中,浙江易士、广东益民和上海畅购因违规被注销,现存267张),因此,市场上还有267张有效牌照。
与此同时,2016年以来,被央行开过罚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已有18家,包括易宝支付、通联支付等都因违规受到过严厉处罚。据央行抽样数据表明:第三方支付机构中,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的有2家,其中盈利的2家;交易额在1000亿至1万亿元的有14家,其中盈利的13家;而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下的有165家,其中盈利的仅51家。也就是说,交易额规模越小的支付机构,盈利的可能性越低。
监管层也意识到,支付牌照目前并未合理、充分利用,由此引导行业逐渐通过合并、注销、整改等举措,优化持牌企业格局,且短期内不再增发新牌照。
第三方支付企业宝付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第三方支付牌照续展的情况来看,监管趋向更为严格。对于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言,其合规和风控方面的自我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央行对第三方支付的管理会更细节化;中小型支付公司或者说依靠不合规成长起来的支付公司,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可能最后市场上会只剩下几十家大型支付公司。对于未来的行业结构,该人士认为,并购整合将是未来一定时期的主要趋势,“因为小的支付公司肯定越来越难生存。而大型支付公司的竞争也会相对比较扁平化。”
由于目前,第三方支付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格局,小型支付机构生存艰难,也引得更多抢食者入局。一些互联网巨头因自身电子商务业务的需要,大力布局支付领域,以支付入口引入流量。比如,小米科技、恒大、唯品会、美的等企业斥巨资收购(或参股)第三方支付持牌企业,造成支付牌照水涨船高的局面。
“一年前,市场上支付牌照的价格在5000万元左右,半年前,一张没有业务资质的网络支付牌照价格已涨至2亿元左右,如果牌照本身附带业务资源,估值还要再上一个档次。自去年以来,互联网支付的牌照价格差不多已涨了10倍,牌照资质越多价格越高。”业内人士透露。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说明书信息披露指引(试行)》,公布了针对证券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商业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公开转让说明书》信息的最新披露要求。这被业内人士看作是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登陆新三板提供更明确的标准,进一步扫清挂牌障碍。
“行业并购整合趋势背景下,第三方支付行业处于加速分化的关键时期,更便捷的融资渠道显得尤为重要。”薛洪言指出,政策的开放会带来第三方支付企业挂牌新三板的热潮,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股权流动性将大大增加,价格也将更为透明、合理。
本文"第三方支付:进入付费时代、加速并购"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18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