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淘宝店铺流量越来越难做,自然流量寥寥无几,更多卖家都在尝试付费推广,而淘宝直通车又是最常见的,今年是自功能上线以来,改动最多的一年,各种新功能新数据让一些新手,甚至一些资深老司机也应接不暇,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我就说下我几年来的一些心得体验。比较简洁,仅供参考
一、新手开车,首先得考虑是否自己的产品是否合适 。
1.产品在淘宝上的主要访客来源,自身产品是否有竞争力,酒香不怕巷子深,好的产品毋庸置疑。
2.产品是否有利润空间,直通车扣费主要是根据买家点击扣费,如果产品利润太低,直通车不建议作为主要的推广手段。
3.产品质量 图片 是否有卖点,产品图片吸引,卖点丰富,可以让自己的宝贝在直通车展位获得更高的点击量,带来更多的访客。
4.自身的日常推广投入是否有资金支持,
直通车是一个日常推广手段,投入是持续的,所以必须的资金支持适很重要的。
5如果店铺日常人气少销量基础差,商品普遍无优势,货源不稳没实力,那建议还是先不要开车。如果商品好,自身有实力,性价比够好那就值得推广,给宝贝足够的曝光带来更多的人气,销售额也会不断提升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二、直通车推广宝贝前的准备
1.宝贝图片详情页
宝贝图片详情页一定要做优化,不然开车形成花费,消耗资金,但不成转化,白白浪费了。现今的大多访客来源都是无线端,所以无线端的详情页是优化的重点,图片不要太多,加载顺畅,,图片清晰美观,产品卖点描述突出,吸引买家,抓对需求,形成转化。
2.产品自身的销售基础,评论
零销量的产品不建议直接推广,最好是有销量跟一定的好评基础,这样推广起来转化率高。不会造成访客大量流失。
3.配合推广的基础优化。
自身的优化宝贝,上下架时间,宝贝标题,属性卖点,以及价格设置等等。
三、宝贝的正式推广
1,建立计划
建立计划,添加自己所需要推广的宝贝,设置计划额度,投放平台,投放时间折扣,以及自己投放的地区。淘宝站外推广不建议投放。
2.添加关键词
符合产品的关键词,根据数据,买家搜索习惯,以及产品自身属性进行设置。
3.设置出价
前期出价主要根据自身的限额投入以及所需获取的流量,排名越高,获得展现机会越大,流量也会提升,但是要根据自身的资金预算,以及转化率。
四、直通车常用数据
1.展现量
直通车初期阶段优化主要是点击率,但点击率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展现。开始的投放效果会影响后期整体计划的权重,建议前期投放高于行业出价20%,获得足够的展现,然后再根据关键词的表现去做调整。影响展现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关键词的选择,关键词肯定是热词展现远远高于长尾词,前期养词阶段推广以核心词,长尾词 精准词为主,然后陆续加入二级热门词,推广中后期需要大量引流时大量加入热词。
2.点击量
不要把点击量都集中在一个关键词上,因为点击量只是引入流量,至于后期有转化才能体现价值。如果点击量过于集中,一旦该关键词后期没有转化那么推广就白白烧钱了。点击量又跟点击率成正比,所以点击量的提升是直接决定点击率的高低,让更多的流量进入才能提升整体推广效果
3.点击率
一定数据的基础下点击率越高是越好的。提高点击率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①创意图:创意的好坏直接反应在点击率的高低,创意主要是文案与配色的搭配,提高一眼吸引买家注意。不同文案搭配不同产品角度展示,多张推广图测试,保留点击率最好图片。
②关键词筛选,按照点击率高低排序,把展现量过高然而点击率很低的关键词删除或者减少投放,点击率不错展现较少的适当提高出价,去除拉低整体点击率的关键词来提高计划点击率。
③匹配方式调整为精准匹配,展现在更精准目标群体面前,提高点击率。
4、转化率
转化率肯定是越高越好,直接决定你的投入回报,关键词有点击不转化的可以适当删除。
5,.投入产出比,ROI
直接转化以及间接转化,长期产出较低的词建议直接删除。
五、关键词的出价技巧
1.出价卡位
扣费=下一名质量得分/你的质量得分*下一名出价+0.01。
同样关键词,质量分越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越大,可以根据自身出价以及数据反馈,抢排名位置。
2.根据关键词数据反馈
点击高,转化高的词尽量保持排名,适当增加出价,改动无需太大。展现多,点击少的,可以适当降低出价,有点击,不转化的可以删除或者减少出价。
整个计划根据优化时间,保留一部分,数据好的关键词就可以了。
3.避开直接竞争对手
很多新手的直通车产品都是基础比较低的,在出价时间以及关键词排名位置,尽量避开直接竞争对手,可以通过提升出价以及降低出价来回避,这样可以让自己的点击转化率提升。
4.多观察数据
每天的数据,每时每刻的数据都在变动,自己的出价也可以根据昨天甚至前一个小时的数据来改动,争取让自己的宝贝处于一个平稳上升的推广势头
5.总结下来就是,越好的词越要去竞争出价,越差的词可以放弃或者减少出价。
本文"直通车推广基础要点解析"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193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