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吃蟹季。京东和苏宁纷纷在苏州阳澄湖承包池塘、抢大闸蟹。区域电商企业对生鲜也热情满满。来自四川省商务厅数据,目前全川涉农电商企业已超2500户。
背后的商业逻辑很简单:工业品电商的竞争,行业毛利已被压缩至10%,逼近“天花板”。而农产品电商毛利超30%,当然有吸引力。
阿里巴巴曾联合专业机构做过市场调查:2015年,在电商平台购买过生鲜产品的消费者占24.5%,没买过但是有兴趣尝试的占48.1%,合计占总消费意愿超过7成。京东生鲜事业部总裁王笑松称,京东生鲜的客单价高达3位数。业内预计,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到2018年将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率将超50%。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虽然生鲜电商被誉为最后的电商“蓝海”,但简单复制工业品电商的经验很难笑到最后。从美味七七倒闭、爱鲜蜂“劝退”员工,到本来生活业务调整、天天果园关闭线下店、青年菜君资金链吃紧……生鲜电商的转身,留下让人唏嘘的背影,更留下了“中国3000家农产品电商几乎无一家盈利”的喟叹。
阿里巴巴集团“活水计划”学者魏延安认为,生鲜电商普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物流体系不给力,成本居高不下;二是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控制十分困难;三是运营模式和定位相当困难,同时伴随源头控制成本高、消费信任难过关等挑战。也有业内人士评论,由于农业生产管理、零售终端等方面的问题,加之缺乏线下体验,生鲜电商最终成为一道“伪命题”。
企业感受最深。有四川农产品电商反映,物流占运营成本高达5成。“30%的毛利已被高昂物流和运营成本消耗殆尽。”四川蜀品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勇说,生鲜电商看上去像美丽的大草原,实际处处是泥潭。
针对目前的行业困境,魏延安提出了三个解决方案:深度开发农产品内涵,走品牌化之路,成功者如褚橙和柳桃;把物流链缩短,通过社区化打通最后“一公里”;线上线下融合,一方面通过建线下门店弥补线上体验不足,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做精准定位,提高农产品运营实效。
目前,电商巨头利用其雄厚资金实力,在农产品标准化、冷链物流、买手选择、流量配备等方面砸下重金,生鲜产品在自有平台的销售占比明显提升。但由于渠道所限,无论是采购还是市场都很难下沉到县一级,这也是电商巨头们面临的最大“痛点”。
另一方面,乡邻的信任,让县域跃跃欲试的本土电商,拥有电商巨头无法比拟的资源。若将巨头的流量、运营能力和本土“轻骑兵”的资源整合起来,推动农特产品上行,或能探索出多方共赢之路。星星之火,已在成都新都、广元苍溪等地点燃。
本文"生鲜电商究竟是不是“蓝海”?"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19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