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凌晨,天猫双11购物节开始。
仅仅52秒以后,记者现场见证天猫成交额超过10亿元;截至北京时间11月11日零点3分16秒,菜鸟网络包裹超过100万单。
紧接着,第6分58秒,成交额再次快速刷新,超过100亿元。据记者此前了解,2015年天猫双11是在第12分28秒时成交额突破的100亿元。
2015年双11销售达到了创纪录的912亿人民币,那么,在2016年,天猫双11的销售额是否能突破1000亿大关?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就此分析称,根据最近几年双11的走势图分析,2016年的双11销售额有望突破1300亿,即便保守估计,达到1200亿的水平也问题不大。
曹磊表示理由有五:1、今年冬天来得早,各地气温偏低,购物需求旺盛,将带动大量的双11销售;2、现在大件商品在网上的销售比例提高很快,2016年九十月份房地产销售火爆,带动了大量的装修、装饰和家电需求,将在双11爆发;3、中国经济低迷,老百姓收入提高不多,进出口都萎缩,厂商国内促销热情高,老百姓也追求更低的价格;4、今年双11的预热安排更充分,晚会直播更深入人心,社会影响更大,其他电商平台的力度也不如以前,流量会更加集中释放;5、随着几年双11的火热登场,电子商务已经被中国老百姓广泛接受,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网购热情已经开始被点燃,这股消费潜力是不可预知的。
“双11”来了别急着买买买!当心“定金”和“订金”陷阱
“双11”临近,电商平台一些商家纷纷采用低价预售商品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据中新社报道,专家提醒,在购物时应分清“定金”和“订金”的区别,谨防消费陷阱。
有媒体近日报道称,湖北省工商局发布消费提醒,以格式条款规定预付款(订金)不退属霸王条款,不符合法律规定,应坚决予以抵制。
根据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商品和服务集中促销活动管理暂行规定》,网络集中促销组织者不得采用格式条款设置订金不退、预售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自行解释商品完好、增加限退条件等排除或者限制消费者权利、减轻或者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等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
据了解,“双11”期间,电商平台部分商家会举行商品预售活动。根据商家要求,消费者只有先预付订金,才能低价预购指定的促销商品。若消费者未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尾款,则订金不予退还。
多位专家指出,商家根据规定“不退定金”是合法的,但是,如果“不退订金”,则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
“定金”和“订金”有何不同?
消费者在购物时应注意分清“定金”和“订金”。那么,这两者究竟有何不同?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指出,定金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对消费者和商家都有约束力。在支付定金之后,如果消费者不履行签订合同的义务,则无权要求退还定金。同样,如果商家违约,则需要向消费者赔偿双倍定金。
《担保法》明确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订金对消费者和商家的约束力非常弱,在法律上是不明确的,也是不规范的。”赵占领说。
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主任熊定中表示,定金具有明确的惩罚性意味,比如,如果违约则无法拿回定金;而订金只是以口头或其他方式表达某种意愿,双方都可以毁约。
消费者在参加预购活动时,除了看清“定金”两个字,是否还需要跟商家签订“若商家不供货,则双倍返还定金”的合同呢?
熊定中说,上述内容在法律上已经有明确规定,只要商家使用“定金”字眼,就应当遵守相关要求,不需要另签合同。
何为“格式条款”和“霸王条款”?
湖北省工商局提到“以格式条款规定预付款(订金)不退属霸王条款”,这里的“格式条款”和“霸王条款”应当如何理解呢?
先看格式条款,赵占领说,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比如,在电商网站上注册账户时签订的用户协议就属于格式条款,由网站事先拟定,消费者不能修改。
“在格式条款中,有时存在商家过于强调消费者的义务,而降低自身责任的情况,”熊定中说,根据法律规定,格式条款里面涉及到上述情况的内容是无效的。
再看霸王条款,熊定中指出,“不退订金”是霸王条款的典型表现。根据这一条款,如果商家不供货,只需要把订金退回去,而如果消费者不想买,则无法拿回订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商家可以无责任地毁约,消费者却不可以,这明显是不对等的。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认为,不退订金的行为违反了契约精神。由商家事先拟定条款,消费者没有话语权,消费者只凭网上的图片就交付订金,又无法退回,消费者与商家信息不对称、财力不对等,不符合契约公平。
刘俊海同时提醒消费者,面对“双11”众多促销活动,不要盲目相信部分商家误导性的营销,购物时应当保持理性。
本文"6分58秒,天猫双11成交额超过100亿元"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20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