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通过陈晓冬(左一)卖水果实现增收
不久前,《人民日报》在10版头条,以《从创业心态转向服务心态村淘有了新玩法》为题,报道了福建漳州市诏安县金星乡黎明村村小二陈晓冬的故事。文中说,陈晓冬帮黎明村57岁的黄守林卖滞销的水果,半年为老汉增收5万元。
这则报道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冬冬都上人民日报了!”“种地都可以上人民日报?!”“村长没上过,过去县长也没上过!”十里八村地传,传到陈晓冬的老家院前村时,这被看作光宗耀祖的大事。28岁的陈晓冬,听说后差点掉下眼泪——此前一段时间,她是以尴尬的“叛逆者”形象出现在村民眼中的。
院前村离黎明村不远,靠海但鱼类资源不丰富,沙地贫瘠,是周围最贫穷的村庄。全村400多户,每户耕地不足一亩,村中的女子十五六岁就开始“出社会”,多到广东的电子厂、包装厂等打工,每月往家里寄钱。陈晓冬是陈姓家族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学费和生活费成为父母的负担。大学期间,她共借了4万元。
大学毕业后,陈晓冬到厦门一家相亲交友网站工作。“收入不高,也找不到自己的最大价值。”2015年,她认为农村淘宝是个机会,便决然回村成为一名村小二,还包了5亩沙地种地。“她花了好几个月研究项目政策、本地市场、村民购物意识等,再三权衡之下决定返乡创业。”《闽南日报》在一篇报道中称。村民对此都惊呆了,把她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甚至要将她扭到广东的工厂打工。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陈晓冬发现这份工作的核心是服务,服务好了也一定能赚到钱。她不但帮村民网购物美价廉的日用百货、火车票等,还帮村民查询医疗信息甚至解决日常生活和思想烦恼。尽力提供无所不至的服务,陈晓冬的村淘服务站越来越像村里的一个百宝箱,《闽南日报》曾报道称,陈晓冬渐渐承包了全村人的一切日常用度。她在改变这个传统的村庄,村民对她的看法也随之改变。
据《人民日报》,57岁的黄守林不识字、买错了苗,把白心芭乐种成了红心芭乐,当地的收购商不收红心芭乐;就在黄守林打算忍痛砍掉200多棵果树时,陈晓冬拦住他,帮他在网上卖;月售4000多公斤,才半年黄守林就多赚了5万元。《人民日报》记者来村里采访时,黄守林感叹:“要早几年认识冬冬,我就是村里首富!”陈晓冬百感交集,自己在农村淘宝的收入也让她还清了所有债务;她还在海边买了地皮、建了一座小楼。“推开窗,窗外就是大海。”陈晓冬说。
“阿里巴巴希望通过村淘让乡村智慧化、让乡村更美好。”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孙利军曾告诉《人民日报》,随着农村电商产业发展,会逐渐围绕村淘衍生出产业生态圈;村淘给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本文"村淘服务站成了“百宝箱”,89年妹子被人民日报点赞"为卖家资讯编辑编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转载于:卖家资讯http://www.maijia.com/news/article/265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