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若入恶名市场名单,最坏的结局会是什么
2015-12-22 15:11:51 1264浏览
俗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阿里巴巴凭借电商平台的假冒伪劣产品,在中国这个假冒伪劣泛滥的市场攻城掠池赚得钵满盆满,进军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又一次融资额突破250亿美元

俗话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阿里巴巴凭借电商平台的假冒伪劣产品,在中国这个假冒伪劣泛滥的市场攻城掠池赚得钵满盆满,进军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又一次融资额突破250亿美元,成为华尔街有史以来的传奇神话!在无限风光之后,阿里巴巴面临的软胁也一一暴露,被围剿是其必然的结局。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12月17日要求,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集团必须加大力度打击旗下网站出售仿冒商品的做法,否则将被列入“恶名市场名单”。贸易代表办公室说,美方明年将监督阿里巴巴在打击假货和受理投诉方面是否有所改善。

阿里巴巴回应,“假货是全球电商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我们正竭尽全力解决并与之斗争,”阿里巴巴在给路透社的一封电子邮件声明中说,集团将“继续与有关政府、品牌和销售商一道努力”,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和打击假货,维护市场的诚信。

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靠假冒伪劣起家,也靠假冒伪劣暴富,打击假冒伪劣,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根本不会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并不是中国消费者青睐假冒伪劣,而是中国消费者的人均收入水平只能消费假冒伪劣,在一个税收畸高的国家,任何正品价格都是失真的,都不值得工薪一族去购买,这种中国特色的消费环境,注定了假冒伪劣市场的兴旺繁荣。

一旦这种玩法向世界上任何一个法治国家蔓延,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阻力。当初,阿里巴巴如果不选择在纽交所融资上市,而是继续在港交所浑水摸鱼,其结局可能要好很多,但聪明绝顶的马云应该做好了最坏的准备,从阿里巴巴收购香港最大英文报刊《南华早报》就可见马云亦商亦政的野心,其最糟糕的结局是从纽交所退市回归A股,因为彻底打击假冒伪劣,就意味着电商平台的灭亡,如果阿里巴巴抵挡不住美国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围剿,阿里巴巴只能选择回归A股,关起门来和中国消费者自娱自乐。

阿里巴巴去年在全球瞩目下登陆纽交所,收盘价报93.89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8.07%,市值2314.39亿美元,成为当时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IPO交易的承销商为瑞士信贷集团、德意志银行、高盛集团、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各大承销商获得IPO收入的1%作为基本承销费,也就是超过2亿美元;此外,承销商还另外获得1%的奖励佣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阿里巴巴当年赴港上市时,也曾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B2B业务在港交所挂牌发行价13.5港元,收盘价39.5港元,首日涨幅近200%,超额认购256倍,市值高达257亿美元,超过当时的百度和腾讯,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申购过程更是冻结散户资金超过4530亿港元,创港交所历史之最。4个月后,市值却急剧缩水1500亿港元,最低时股价甚至跌至3.46港元,即便在2012年2月公布其私有化消息前,其股价也不足10港元。2012年6月20日,阿里巴巴以13.5港元(即5年前的发行价)完成从香港退市。

阿里巴巴“上市五年,使用了股民为其带来的几十亿美元无息贷款”,而媒体则称马云是太过精明的资本玩家,5年间“用平价买进一个净利润增长了6倍多、现金增长了25倍的企业”。5年,阿里B2B平价退市,股民分文不赚,而同一时期百度和腾讯的股价收益超过了10倍。

同样的故事,去年只是场景挪到了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好在美国股市中小投资者不多,更不至于太过狂热,对于阿里巴巴这样一家中国公司,就要看资本大鳄的胃口了。马云也意识到美国资本市场的险恶,正在利用大把的资金谋求从假冒伪劣泛滥的电商平台转型,未来能否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

过去两年,阿里巴巴实施的疯狂收购甚至让电商平台的“剁手党们”都感到嫉妒。阿里巴巴先后收购或入股了UC优视、高德地图、快的打车、美团网、苏宁、优酷土豆、南华早报等。很明显,阿里的野心是想创造一站式互联网访问平台,并且很有可能控制并影响香港这个世界金融窗口的舆论。只是阿里巴巴的这些计谋,未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几乎清空了所持有的阿里股份,老虎系基金也大幅减持,摩根士丹利甚至将阿里巴巴从其亚太焦点股名单(Focuslist)中移除。

阿里巴巴把资金投向与主营业务毫无关系的行业,让本已对整体中国经济感到困惑的资本市场疑虑重重。阿里巴巴只能在中国独有的肥沃土壤中成长,世界其他成熟市场并不接受,然而中国的GDP增速正在放缓,人口红利大大消减,国民收入增长缓慢,阿里巴巴的交易额也在萎缩,这意味着庞大的中国市场已经接近自身的瓶颈。

一个没有核心技术壁垒没有技术创新血脉的互联网公司,靠假冒伪劣靠政商关系能走多远?即使继续依赖天时地利人和恐怕也很难与世界互联网巨头抗衡。

图文推荐